墓志铭是悼念离去的人的一种文体,用以记录亡者的一生成就和所思所爱。人类是需要纪念和回忆的种群,老话常说“盖棺定论”,在死后评定一生得失好坏,不管是谥号、挽联还是墓志铭,都彰显着后世人对前人的敬爱和怀念。

传统形式的墓志铭可由自己或是他人撰写,一般由志和铭两个部分组成,志记叙死者世系、姓名、籍贯和生平事迹等等,铭则多是用韵文书写评价,表达悼念或赞颂。也有些墓志铭只有志或者铭。中国著名国学大师启功,无儿无女,独自死去追上早逝的亡妻。他早早就写好了自己的墓志铭,字数不多,但尽显他一生的个性。

煊赫帝胄出生

启功是著名的当代书画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古典文献学者、国学大师。他曾是西泠印社社长,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。这位文化名人生在北京,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

他自幼跟随祖父生活,曾经在祖父的授意下拜过雍和宫的一位老喇嘛为师傅,为人祈福祷告。出生帝胄的启功本该姓爱新觉罗,但每当被问到姓氏,他都这么回答:“我既然叫启功,当然就是姓启名功”。

他师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,在中国文学史、美术史、古代文献、唐诗宋词和红学上都有所建树,做出独到贡献。

一代国学大师

启功一生活到了93岁,其中有60多年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,在中国古典文学教育与研究上付出诸多心血,并获得了巨大成就。在他的辛勤教导下,中国有了一批批本土培养的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。

除了学术上的不菲成就,这位文化名人在艺术上的成就也不容小觑。他是当代著名的书画家,又做得一手优美的诗词,更是一位相当专业的文物鉴赏家。启功大师在艺术上的成就可大致分作书法和绘画两方面展示。

在书法上,他对碑帖之学研究颇深,自创的“启功体”广受赞美欣赏。其中他的书法作品《行书唐宋诗七幅》在2003年北京拍卖会上拍出了42万的成交价。此外,他书法上的不少创见影响了后世人的成长,还推算出了字的中心和放个中心之间的比例关系要符合所谓的“黄金分割率”。

而在绘画上,启功擅长山水石竹等传统文人画。他的画作典雅高远,极富韵味,可惜晚年身患眼疾,难以作画,因此也让他的画作更显珍贵。因为画作常常被作为国家领导人外出拜访和进行国际交流时的礼物,启功大师自己曾幽默地自称是“礼品制造公司”。

1971年,启功的妻子病重,启功住在医院陪伴妻子,日夜看护。然而煎熬的三个月过去了,最终启功还是无奈地看着妻子离开人世。启功与妻子膝下没有孩子,所以当爱妻离世,启功在这世上无儿无女无伴,孤身一人活着。

尽管亲故好友和妻子娘家亲戚都劝他再找个人作伴,他还是不肯将就,宁愿一个人终老。他在妻子离世后的第7年为自己早早准备好了墓志铭,等待岁月带走他与妻子在黄泉相见。2005年,启功病逝于北京,埋葬在八宝山。他提前写好的墓志铭被刻在墓碑上供人瞻仰纪念。

风趣幽默的墓志铭

古今中外无数名人大家,留下的有意思的墓志铭有很多。比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,发明了巴氏灭菌法,他的墓碑上就是雕刻的小羊、小鸡和小狗;知名女演员玛丽莲·梦露的墓志铭是三个数字,后人揭秘后才发现是这位绝代美人的三位数值;而写出《老人与海》等名篇的作者海明威则风趣地在墓志铭上说:“恕我不起来了!”。

中国最出名的墓志铭该属唐代武则天留下的无字碑,至今都在被无数研究者解读研究,作为后来者,一代国学大家启功先生也留下了一篇风趣幽默的墓志铭。

字数不多,却处处彰显他本人的个性:

《自撰墓志铭》

中学生,副教授。博不精,专不透。名虽扬,实不够。高不成,低不就。瘫趋左,派曾右。

面微圆,皮欠厚,妻已亡,并无后。丧犹新,病照旧。六十六,非不寿。八宝山,渐相凑。

计平生,谥且陋。身与名,一齐臭。

启功先生用幽默的话语谦逊概括评论了他的一生。他学历不高,是私塾出身接受传统古典教育。教书育人是他认定的一生的职业,因而北大讲学时的职称副教授是他引以为傲的名头。

对于自己在其他领域,如红学、书法、绘画、文物鉴赏方面的成就,启功都一概视作业余爱好,态度更是过分谦逊,只说自己高不成西不就,博而不精专研又没专研明白,在外名声远扬,却是个名不副实的小老头儿。

笔锋一转,他写到自己身上。就是个圆脸憨厚的小老头,而从照片上看,常常一副和蔼笑容的启功大师笑得宽容又童趣,活生生一个老小孩

对于自己妻子早逝无儿无女,又年岁渐高病患缠身的悲戚情景,启功的态度是坦然而积极的,他写下的话语也不见丝毫怨怼一派诙谐温和。才能这样顽皮的对死后归属说上一声,“八宝山,渐相凑”。

尽管一生带着煊赫帝胄名号出生,成就卓绝是一介国学大家,老先生的谦逊却是从始至终。“计平生,谥且陋。身与名,一齐臭”是他对自己足以傲视大多数人的成就的过度谦虚,也彰显了他谦逊有礼的品性和对知识的尊重。

都说文如其人,尤其是在墓志铭这样自我评价的文体里,启功老先生谦逊有礼又热爱生活幽默风趣的个性显露得清清楚楚,值得众人敬佩瞻仰。启功死后的墓碑设计独特,它的基座是一朵盛放的莲花,即佛教中的莲花座。

这是因为启功早年与佛教结缘,他曾经说过他从佛教和他的老师那儿学到了做人的道理,应该以慈悲为怀,悲天悯人,关切众生;以博爱为怀,与人为善。老先生的一生也是这么实践的,成为一个谦逊开朗,温和待人,秉持学者之风又诙谐幽默热爱生活的人。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。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

更多精彩推荐:

建国50周年阅兵仪式上,双胞胎姐妹红遍全国,现在怎么样了?

关于我们
免责声明
网站首页

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豫ICP备2023030568号-2

©2024 清远句子_句子大全 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