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泰山上,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。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,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……

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,银灰色的眼睑盖着眸子,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。

一只小虫皆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,低头再瞧瞧那只马蜂,微风吹着它,轻轻颤动,好似活了一般。

这些文字恰似活了一般,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,带我回到了童年时光。时隔多年,小学时的这些课文依然记忆犹新,当我拿到这本冯骥才先生的新书《人生滋味》时,不由的想知道,书中的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入选小学课本?

《挑山工》、《珍珠鸟》、《捅马蜂窝》……这些都是冯骥才先生《人生滋味》中的散文。冯骥才是当代作家,生于天津,他的小说选材视角新颖,艺术手法多变,描写细致深入,是当代文学中的佳品,他也成为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。冯骥才先生不仅文章写得好,画也画的好,被评论界称为"现代文人画的代表",并且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"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"荣誉称号。

《挑山工》的写作背景及意义

挑山工

① 写作背景

1981年,冯骥才先生第一次爬泰山,他不光亲眼目睹了泰山的美景,还在爬山途中把目光投向了挑山工,回家后写下了这篇《挑山工》。

《挑山工》入选语文课本已经30多年,为了把挑山工精神继续传承下去,冯骥才先生曾经5次来到泰山,和泰山的挑山工们亲切谈话。在山脚下的一家宾馆里,冯骥才先生见到了70岁的宋庆明和60岁的金玉友,并当面采访了两人。两人25岁就做了挑山工,从来也没想到,会和写他们的作家见面。

冯骥才高兴地握住两名挑山工的手说:"以前感受挑山工的精神是从眼睛看到的,这次更多的是交谈。"他还告诉记者:"两位挑山工的年纪和我差不了太多,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现代化建设,山顶建索道,运输和上山开始机械化,需要的东西都是挑山夫挑上去的。"

泰山挑山工们,不声不响地把"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"传递了下去,这些人非常了不起,他们应该被记住。

挑山工就像一个民族的脊梁,也是一种精神,冯骥才先生想通过写作表达他对挑山工的情怀和关切

挑山这两个字有文学的寓意,把山挑起来,里面包含着民族的精神。

泰山挑山工历史悠久,早已成为了泰山文化的一部分,挑山工的精神不仅仅是"埋头苦干,勇挑重担,永不懈怠,一往无前",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并且一直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

挑山工

② 入选课本的意义

这篇散文写的很美,我们去旅游也经常会看到挑山工,可是作家的眼光就是独到,他把笔触伸向普通劳动人民,“挑山工”这一极具民族精神的人民,在冯骥才的笔下,有着更加深刻的寓意

童年正是孩子们心灵最纯洁的年龄,他们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,对未来生活有指导作用的,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,泰山不仅山美,景美,人更美

看那课文中的挑山工们,他们挑着百斤重的担子,咬紧牙关,提起精神,一步一个脚印,一刻不敢停歇,一丝不敢懈怠,泰山压顶不弯腰,担子始终在肩上,脚步始终在路上,目标始终在山顶。从泰山脚下到极顶,挑山工肩挑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重物,须走台阶6600道,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,怎么能到达目的地。

有人说,泰山挑山工,一肩挑着风雨,一肩挑着人生,我想说,新时代泰山挑山工,一肩挑着责任,一肩挑着梦想。

挑山工身上有三个需要我们学习的优点:

▶ 心中有目标

心中有目标,才能心静如水、心无旁骛,执着于实现目标的人,没有穿不过的风雨、涉不过的险途。

▶ 肩上有担子

肩上有担子,就意味着有了使命和担当,就更加坚定不论遇到什么困难,都会勇往直前的信念。

▶ 脚下有道路

道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,也不是随手拈来的,路,它就在自己的脚下,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去走。

课文结尾:

我从泰山返回家后,就画了一幅画--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,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,却一步步、不声不响、坚韧地向上攀登。多年来,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,因为我需要它……

冯骥才先生用这幅画表明了一个做事的道理,朝着一个目标,脚踏实地、坚持不懈的努力,才能获得成功。而这篇课文带给孩子的启示,就是不怕困难,在学习和生活的路上扬帆远航,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。

从司马迁的"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""泰山压顶不弯腰",从孔子的"登泰山而小天下,"到杜甫的"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",这些优美的诗词都在赞叹泰山秀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,其实,更需要关注的是泰山挑山工们,在享用他们带来的新鲜食物和水之外,我们更要关注他们身上折射的一种精神。

《珍珠鸟》寓意:信赖,创造出美好的境界。

少年时,听过一首歌《一个真实的故事》,讲述了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,自愿去喂养丹顶鹤,最后为了救出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,谱写了一曲"人与鸟的爱的颂歌"

普通人爱鸟,作家更是爱鸟,在他们看来,鸟就是他们亲密的朋友,是他们可爱的儿女。冯骥才先生就写了一篇《珍珠鸟》。

冯骥才先生的《珍珠鸟》,是一篇充满诗情哲理的抒情美文。文笔清新、洒脱,意蕴含蓄、幽深,冰心老人给了高度评价:“《珍珠鸟》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,头起得带劲,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;收得有味,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。全文是短小、精练、细腻而又酣畅。冯骥才的作品我读得多了,长短篇的小说和散文……但都不像这篇《珍珠鸟》这样的光彩照人。”

仔细读这篇《珍珠鸟》,可以体会到冯骥才先生为了强化人和鸟的这种情感,巧妙地运用了审美和移情手法。

▶ 审美

珍珠鸟是动物,它的一举一动,都有动物自身的本能。这篇课文里,冯骥才先生移情于物,把"善"的审美移到了珍珠鸟身上,让小鸟的行为也富有了"合目的性"的美感。就像顽皮小孩那样,有一种自由、天真、欢快、活泼的美质和韵味,读来妙趣横生。

它一会儿落在柜顶上,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,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;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,跟着,跳到画框上去了。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,它立即飞回笼里去。

它一点点挨近,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,俯下头来喝茶,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。我只是微微一笑,依旧写东西,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,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,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。

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,带我们进入到一种深远难禁的童真世界,这里没有伤害,没有烦恼,有的是自由、自在、信任和理解。

而这些语言:

我不管它。这样久了,它先是离我较远,见我不去伤害它,便一点点挨近,我不动声色地写,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。

它们好像一个小窗,敲开了我们“善”的心灵,把具有人情味、善解人意的作家和小鸟带到我们的眼前,仿佛身临其境一般。

这种审美赋予在小鸟身上,一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世界的重要关系,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把握。这种审美把握,是作家在不断地练习和观察中得来的。

▶ 移情

结尾处,他:

笔尖一动,流泻下一时的感受:信赖,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。

"感受",其实是这种审美情感的高级表现。这种审美既包含了对客观事物的感受、理解和认识;也包含了主观上道德的美学的意向、要求和理想。

人与动物,人与人也当如此,适当尊重对方的空间,给对方留一些余地,不以强凌弱,不以大欺小,这才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。有了信赖,才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。

移情还出现在其他文学作品中,譬如:钟嵘在《诗品》中说:"一叶且或迫意,虫声有足引心。是以诗人感物,连类不穷;流连万象之际,沉吟视听之区",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说:"有我之境,以我观物,故物皆作我之色彩",这些都是对疫情的一种解说。

一只小小的珍珠鸟,在作家的笔下,脱去了它的原型,成为了艺术精品。它淘气,好奇,在一步步试探中,对人类渐渐有了信任,成了让人十分喜爱的"小家伙"。它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,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的象征。

冯骥才先生通过"信赖,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",这种爱鸟之情,写到结尾,升华了主题,更深层次的内涵是人和人,社会和社会,国家和国家之间,在彼此信赖的前提下,才有可能和平相处。

这篇课文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、深刻的哲理,带领孩子们领略对自然、对生命的挚爱之情,同时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。它语言精美,感染力强,不仅营造了一个绿色、自由、宽松的环境;而且对小鸟进行了人性化的描写;同时在诗意的描写中,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:信赖,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。

孩子们学习了这篇课文,更应该懂得要热爱动物,热爱自然,要让我们这个世界充满和谐,充满温情,再看看我们的现实世界,鸟雀已经不见踪影,仅仅看见的不多的鸟雀,看见人类就惊飞不已,是什么让鸟儿失去了对人类的信赖呢?这一课的学习,会让孩子们体会到爱"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"。

《捅马蜂窝》:童年的趣事

池塘边的榕树上,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,操场边的秋千上,只有蝴蝶停在上面,黑板上老师的粉笔,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,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,等待游戏的童年。

童年总是让我们无法忘怀,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同,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童年时光。正是因为童年的各种不同经历和小插曲构成了我们的童年,带领我们不断探索、学习和成长。

《捅马蜂窝》体现的就是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,这里有好奇、喜乐、忧愁、惊险……正是这些经历让身处童年的孩子们感受到作者对马蜂的感情变化,而这件事情也引发了作者的思考,如何在不伤害其他人的情况下,与动物和谐相处。

“我”其实对马蜂窝不反感,可是因为奶奶常常说“要捅了它”,这引起了“我”极大的好奇心,我想要帮奶奶除害,于是去捅马蜂窝,捅了之后,"我"改变了对马蜂的看法: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,而是会"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"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,但"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",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,它能够视死如归,直至壮烈牺牲。 我的感情也由开始的好奇转为害怕,再到佩服马蜂,被它勇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。

课文的结尾,将这篇文章进行了升华。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,不仅可以体会作者心情的描写,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,接着又是大失所望,而且作者的这种渴望,似乎打动了马蜂,它们又回来了。

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,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,人与人要和睦相处,才能有和谐的关系。

冯骥才先生

冯骥才先生还有很多作品入选中小学课本,例如:《俗世奇人之刷子李》、《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》、《俗世奇人之泥人张》、《日历》、《维也纳生活圆舞曲》、《维也纳森林的故事》 、《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》、《歪儿》 ……

冯骥才先生的文章为什么会选入中小学课本呢?

这其中,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文章文笔优美、简短易懂,更重要的是,他的文章传达了一种简单、纯正的价值观,面对生活乐观、阳光,对生命充满热情、柔情,在他的传达的观念里,孩子理应像阿尔卑斯山上的海蒂一样,从身体到心灵都是健康、快乐、自信的。孩子们能够从他的文字里获得感动,获得更多的正能量,这对将来孩子的学习、生活、成长、工作等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关于我们
免责声明
网站首页

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豫ICP备2023030568号-2

©2024 清远句子_句子大全 . All Rights Reserved